發展太空科技不離地-- 馬志毅

字型大小: 字型大小
日期: 2021年05月24日

發展太空科技不離地

澳門中華總商會策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馬志毅

 

本月中我國“天問一號”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標誌着我國首次着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是繼月球採壤返回,天和核心艙成功入軌後另一重大航天科技突破,消息傳來舉國歡騰振奮,為迎接建黨一百周年提前奏起勝利的樂章。這次火星登陸任務難度頗高,“天問一號”不僅環繞火星飛行,還將釋放“祝融號”火星車着陸,一步到位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打破美俄之前的紀錄。而更讓澳門市民值得高興的是澳門科研人員在整個火星登陸計劃當中貢獻過一分綿力。根據澳門科技大學發佈的消息,科大在立項初期已加入相關的研究工作,包括研制航天器着落前的拍攝相機,以及利用高解析度數值模擬分析火星的大氣環境等。

在國家科技部強而有力的支持下,澳門地方雖小卻擁有四所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在大灣區珠江西岸絕無僅有,這不單提升了澳門整體的科研水平及人才儲備,更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走廊四個核心引擎之一,而上述提到參與的火星登錄任務正是由2018年掛牌成立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來承擔。很多人可能聯想到澳門發展太空科技很“離地”,其實不然,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非常切合實際。首先是作為“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澳門一直都是堅持着“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發展定位,自回歸以來與祖國的航天事業結下不解之緣,與中國航天基金會更有着良好合作關係。而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與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合作的伙伴實驗室,早於2014年已掛牌成立,多年來參與承擔多項“嫦娥探月工程”工作,研究成果豐碩,是當時中科院在地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全球唯一近赤道研究地球磁場異常的“澳科一號”衛星即將發射,將為澳門太空科技研究邁向一個新的台階,為國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其二是隨着國家開放民營航天領域,給太空相關產業帶來可觀的發展空間。根據有關的統計,全球太空經濟產值約3,660億美元,其中七成多為地面設備與衛星服務。與澳珠一極的珠海2019年由當地一家航天企業自主建設和運營的“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成功發射,另外亦有數家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初創企業嶄露頭角,反觀澳門必須加把勁從研究走向產業化,並融合其餘三個重點實驗室進行跨學科發展,比如衛星導航相關的芯片設計,供宇航員服用的中藥太空養心丸或相關保健品以及基於低軌衛星通訊為基礎的智慧城市應用方案等。

最後是發展太空科技還會為澳門的會議展覧及科普教育帶來機遇,澳門政府不單每年四月都會在中國航天日舉辦特色的科普活動,平常多間中學也會借助大學的科研成果組織科普教育。由於擁有出色的軟硬件和學術氛圍,2018年成功舉辦澳門國際航天高峰論壇,此後亦曾探討過爭取在澳門舉辦中國航天大會以及國際宇航大會。疫情前,澳門在國際會議協會ICCA 2019年全球及亞太城市排名分別躍升至第48位及12位,其中以科技主題的國際會議佔項目比重最多,約佔26%。後疫情時代澳門仍可延續會議優先的發展策略,為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增磚添瓦。